学名:Tachybaptus ruficollis
别称:水葫芦
属:小䴙䴘属
以捕捉的小鱼为主,偶尔也会捕捉小虾子或水中的小型节肢动物。性怯懦,常匿居草丛间,或成群在水上游荡,极少上岸,一遇惊扰,立即潜入水中。
繁殖期在芦苇丛等隐蔽处,以水草营造浮巢。发现有人或掠食动物来到巢穴附近后会将巢中的卵用杂草等盖住,以防止被掠食动物发现。一窝卵4~8枚,孵出的小鸟有时候背在父母背上。幼鸟头部具有鲜明的黑白色条纹,在学会潜水前主要依靠成鸟提供小鱼、水生昆虫等食物。小䴙䴘幼鸟易受到夜鹭、大型食肉鱼类袭击。
属于日间活动性的鸟类。除了繁殖期间外,夜晚通常停栖于隐密的水塘或湖泊边的草丛中。营巢于沼泽、池塘、湖泊中丛生芦苇、灯心草、香蒲等地,多在山地小型水面。如果住地冬季结冰,会搬到较暖和的海边或者较大不结冰的湖。
主要分布于水塘、湖泊、沼泽。除了极地环境及太平洋少数岛屿外,中国大部、亚洲中部和南部、欧洲中部和南部、非洲南部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、澳大利亚都可以发现小䴙䴘的踪迹。小䴙䴘是中国最常见的水鸟之一,在中国东部大部分开阔水面都能见到小䴙䴘。
没有美丽招牌的“凤头”,因此,没有凤头鷉漂亮。但它们是辽河口湿地常见的水鸟,数量多,所以,它们也是需要着重提及的。
基本生活在较小的水域,营巢在稀疏的苇丛中——靠在水边的芦苇丛,真正的“临水而居”。它们的选址要求:一边是清亮的水面,方便找到小鱼、小虾等食物;一边是可以起到掩护作用的芦苇荡,安全、可靠。进可攻,退可守,不被“外人”打扰。
就是看到凤头鷉那天,我也看到了小鷉。
沿着长长的上水渠,一路慢慢地走,我先后看到了三四个小鷉的巢。看得最清楚的那个巢里,有一只蛋还清晰地露在外面——大约鹌鹑蛋大小。
在一个繁殖期,一般产卵5~6只。因水阻隔,我看不到那只巢里究竟有几只蛋。但是,从那只蛋所处的高度来看,巢里面还有蛋是肯定的。
起初,我还看见那只小鷉耐着性子一本正经地伏在蛋上面。不知道是小鷉爸爸还是妈妈。它那双小眼睛圆溜溜、亮晶晶地闪着光,像哪个调皮的孩子在橡皮泥上按了两只黄钮扣。一会儿工夫,它就从蛋上直起身来,开始用巢穴边沿的苇草把蛋细心地盖上,左一层、右一层,像妈妈给孩子包被子那样认真。然后,警觉地看看四周。当确认平安后,它便“吱溜”一声钻进水中,像一枚石子,没有击起一点浪花——看看水性有多好吧!
夫妻恋爱期间形影不离。进入孵化期后,它们分工明确,轮流进行孵化。小䴙䴘 的幼雏出壳后,小鷉夫妻一个负责四处捕食,喂养爱子;一个负责驮着幼雏在芦荡中玩耍,遇到紧急情况,快速潜水或进入芦荡深处躲避起来。然后,离开旧巢,不再回来。
夫妻从不溺爱孩子,小䴙䴘 被保护、娇宠的“待遇”是有时限的。当幼雏渐渐长大,小䴙䴘 夫妻就会把稍微大些的幼雏赶到水里去。捕食归来,幼雏纷纷抢夺食物时,小䴙䴘夫妻也会心明眼亮地把食物喂给最小的幼雏,对大些的幼雏就没那么客气了——叨它们的头,或把大些的幼雏的头按到水中,强迫它们潜水觅食。这种别样的爱,在别的鸟类身上我还没有见到。看来,小䴙䴘教子有方名不虚传。小䴙䴘 夫妻以及孩子之间融洽、和美的关系,在鸟类当中声名远播。但是,至今我们也无法知道,小䴙䴘甚至凤头䴙䴘,究竟是什么时候来到辽河口湿地的,又是什么时候从我们视野消失的。
每年4月或5月,当春水微澜、春风拂面之际,就会看见它们悠然地浮在水面上——好像大地复苏、万物生长的美好季节里,造物主也很开心。一高兴,它顺手就把这些鬼灵精怪的小东西画在上面了。唯有如此,大地像一幅有声有色的画轴,才显得更加生动、鲜活。